查看原文
其他

正在被科技异化的脑子

有深度的 拙见 2019-08-04


“有了这个高速宽带的脑机接口,我们可以搭上通往未来的特快车,而人类就能够有效地在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中有更多的选择。”


人称现实版钢铁侠的埃隆·马斯克,在折腾完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之后,最近倒腾起了“脑子”。



前些天,马斯克的脑机初创公司Neuralink在旧金山召开首场发布会,公布了最新研制的高宽带脑机接口(BMI)系统,计算机通过该系统可以直接读取大脑信号。


目前该系统已进行动物实验,一只猴子已能用大脑控制电脑。


听到这个消息,吃瓜网友的第一反应是:黑客帝国?


人类,这是注定要走进被计算机“统治”的时代吗?





其实,马斯克的脑机系统离真正应用于人体,还有很漫长的一段实验期。


毕竟这不是像自动驾驶那样,单纯针对机器的技术试验,这是关乎生命健康和人体伦理的神经学技术。


脑机系统的脑部线路植入机器


虽然创造“黑客帝国”的脑机系统离我们还遥遥无期。


但是,不少从前在科幻作品当中脑洞大开的“未来科技”,如今已经逐渐成为了大众见怪不怪的现实。


上为《多啦A梦》中的“万能制造机”,下为当下的3D打印机


上为《多啦A梦》中的“自动电子打字机”,下为智能手机的语音输入


▲左为《多啦A梦》中的“无人探测飞船”,右为大疆无人机


3D打印、语音输入,无人机如今已经成为公众眼中广泛应用的“普通技术”。


3D打印机械义肢,智能手机语音输入以及房屋语音门锁,还有日常的无人机拍摄,甚至是无人机快递配送,都已经逐渐渗透到公众的生活中,不再是什么空中楼阁。


▲各种3D打印义肢


关于高新技术,人们目前更热衷讨论的,应该是大数据(Big Data)、云计算(Cloud Computing)以及人工智能(Artificial Intelligence,即AI),合称ABC。


其中前两者的成熟是AI应用的重要前提。


目前AI技术还没达到《机械公敌》那样的水平,制造自主思考独立行动的机器人。不过在生活中已经实现各种初级的应用。诸如各大品牌手机的智能语音助手、号称拍月亮环形山的华为P30手机、以及淘宝的商品推荐机制等,这些不经意间出现的新产品都或多或少包含了AI技术的应用。


苹果语音助手siri


还记得那个问"What's your problem?"的Robin Li吗?


当那瓶怡宝倒在Robin头上时,他身处的正是“百度AI开发者大会”。或许不久的将来,AI就会成为百度为广大用户提供高效信(guang)息(gao)搜索服务的一大利器。


除了ABC,2019年度最热科技话题自然少不了5G通讯网络。


看起来只是比4G多一个G,但是5G带来的,将是整个网络环境质的提升。包括自动驾驶、物联网,以及前文提到的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,都会在5G网络的条件下得到更加自如的实现。


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,人们眼看着生活变得越来越“便捷”。


但是不知不觉间,有的人开始慢慢被禁锢在这些“便捷”里头。





记得某天上班,在地铁上,笔者目睹一个十来岁的孩童,正在用家长的手机一条接一条地刷着抖音,手机里一遍又一遍外放着雷同的背景音乐,孩子看得欢乐不已。


眼下,人们习惯性地沉浸在某头条、某音等APP的“个性化”推荐机制所编造的“信息茧房”中



它们根据你所选取的兴趣标签,或者观看的内容,给你推荐更多“可能喜欢”的内容,如此一来,人们会逐渐被这些自己喜欢的内容包裹起来,像是一个轻薄的蚕茧,安安稳稳地躺在里头,看不到外头。


比起生理上的“手机病”,兴趣推荐机制所形成的“信息茧房”来得更可怕,它看似不会没有伤害你丝毫,背地里却急剧地“异化”着人们的脑子。


至于能否从中“破茧而出”,往往是看个人造化。


当前的信息技术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间和各领域的巨量知识,有的人可能会借此进一步逃避现实中的种种矛盾,成为与世隔绝的新时代“隐居者”。



除了兴趣推荐机制,移动支付技术也是当前生活的一大便利。


只需扫一下码,就可以快速结账无需找零;如今,“原始”的扫码支付也已经不能满足马云爸爸对便捷的追求了,然后“刷脸”支付也开始出现了。


“刷脸”不仅能进行电子支付,解锁手机、电脑,还可以用在追捕逃犯、重要场合快速安检等方面,助力执法,看来是百利而无一害。


但是,七月初,微软却悄悄地删除了他们最大的公开人脸识别数据库——MS Celeb。微软称之为世界上最大的公开面部识别数据集,拥有超过1000万张图像,将近10万人的面部信息。


这么方便的工具,为什么要删除?



数据库的详尽与共享的确能带来便捷,但当一个公民的数据过于详尽地呈现在网络当中,实质上已经无形中把一个人“扒光”了。


消费、活动记录会被窥探,从而发掘出个人的生活习惯或者更隐私的信息。


所谓“便捷”,实际上也可能是在用数据构造一个无边界牢笼。


影片《切尔诺贝利》截图


AI推荐和公民数据库,都是些生活化的技术进步。


谈论些更宏大的科技,自然避不开能源技术。


上个月,一位曾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担任清理人员的老兵朱苏波夫,从哈萨克斯坦的一栋五层建筑屋顶坠亡。他的女儿表示,爸爸自杀前哭着看完了影片《切尔诺贝利》。在自杀前,朱苏波夫曾向政府申请一套公寓作为补偿但遭到拒绝。


对于多数人而言,总觉得核泄漏是科幻虚构的,遥远而不属于当下现实。


但是对于曾经的福岛或是切尔诺贝利居民而言,那些都是切身的难以言状的疼痛。


福岛


核能作为一种清洁且强大的可持续能源,的确给科技的进步带来了质的飞跃,但是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灾难——


核爆,其实和前文提到的数据库、兴趣推荐机制对人造成的影响,本质是一样的。


只是前两者的影响,是缓慢的、非肉眼可见的,而核爆是急剧的,痛苦的,并且是全球人类有目共睹的。它们根本上都在或快或慢的反应中,从精神到肉体,异化着人和人的生活方式。


AI看似是智能,实则还是“人工”。它还是只会根据人类编写的运算逻辑去获取信息,然后复制模仿。终究还是机械的动作,无法实现人性的“多元变化”。所以当有的人跟随这些不人性的推荐机制去阅读,难免会变成无聊的“复读机”。


庞大公民数据库看似便捷,但是它一旦过于发达,并且无法实现有效监管时,人的独立性就可能因此被剥夺,让每一个个体成为“老大哥”眼皮底下的棋子。





AI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核能源、脑机系统……


有学者提出,现代技术正在异化着人文。正如前文所提及,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,人性可能会渐渐被技术所扭曲、剥夺


实际上,这是给无法自我表达的技术安上一个莫须有的罪名。论尽现实科技的种种,其本质都是人创造的客体。它无法像人类那样自主进化变异。所谓科技对人的异化,根本还是人对技术的认知不足,在应用于自身时产生了“副作用”。


马斯克的脑机接口系统会否变成“黑客帝国”?AI是否会把人类同化成“机器人”?人脸识别数据库、公众的各种消费记录,社交言论是否会成为《1984》中的“电幕”?一切都取决于发明者和使用者本身。


科技终究是要进步的,但终究要依附于人性。


影片《机械公敌》截图


爱与创造力使人类有别于人工智能,这些多元变化的因素决定了AI只能替代人类那些重复性的工作。


人作为个体的独立性,注定了个体的信息不可以成为商业或政治目的的工具。


对于能源这样不可估量的技术,更应该始终保有敬畏之心,否则随时都可能会被力量反噬。


创造力、独立性、敬畏心……这些人性的留存,是技术不会成为反人性灾难的原则性前提。


霍金就曾经表示AI全方位发展可能招致人类灭亡,比如最大化使用智能性自主武器。”因此,他认为应该放缓AI的发展脚步,将AI研究方向从单纯的提升AI能力转向如何让现有AI技术服务人类,最大化AI的社会效益。


不只是AI,任何技术的发展,都需要在价值观、人类伦理等人性因素的约束下进行。


所以泼在Robin头上的那瓶水,其实也算是对价值观迷失的百度一次难能可贵的唤醒,只是不知道是否成功……


3.21响水化工厂爆炸现场


科技,终究是为了创造人类更幸福的生活。


作为技术的创造者和使用者,每一个人都有必要警惕技术在某些利益驱动下,人性丢失的可能性。


技术本身并无善恶褒贬的属性,也不存在什么技术失控,所谓的失控本质都是人性失控,所谓的异化,也是人性对自身的异化。


所有的技术创新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,实则也是人性多元带来的风险。在这个过程中,找到制衡人性不稳定性的方法,至关重要。


诸如,在立法上对AI开发的安全性、公平性、透明度等原作出明确要求;对数据库开发与使用确立明确的行业标准,并且建立有效的第三方监管机制;对潜在安全隐患的能源、化工的企业,周期性缜密的安全监督机制自然也是比不可少……


充分认知技术创新带来的美好与糟糕的可能性,并对此实施准确的把控,技术才有可能为实现的美好服务更多。


本来都是人性的产物,一出事就想让技术背锅?


如此污蔑,就太不要脸了。



撰文 | 梁非凡

配图 | 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

“你生活中有什么被技术改变的习惯吗?

- 留言给我们




如果喜欢,点个在看 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